<noframes id="fldvh">
    <address id="fldvh"></address>

              關于我們

              上海刑事律師團隊
              策法刑事律師隸屬于華榮律師事務所,專業委員會成立于2000年,目前 擁有近50人的團隊,律師 平均執業年限在5年以上 ,70%以上律師獲得法律碩士學位。20多年的積累,進化出獨特的法律視角和敏銳的法律嗅覺,以此找尋到疑難案件的突破口,力求將委托人利益最大化。先后幫助多名委托人獲從輕處理、減輕處罰、無罪釋放,對犯罪情節輕微的當事人申請取保候審及爭取緩刑的成功率高達90%以上。 秉承專業化、規?;?、品...

              團隊展示

              律師團隊

              開庭辯護

              律所榮譽

              律所環境

              律所環境

              律所環境

              欄目導航

              最新文章

              隨機推薦

              相關推薦

              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的解釋和案例

              時間:2021-06-03 14:33 點擊: 關鍵詞:意外事件,不可抗力,上海刑事著名律師咨詢

                第十六條 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

                條文內容

              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的解釋和案例

                第十六條 內容

                第十六條 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釋義闡明

                第十六條 釋義

                上海刑事著名律師咨詢 根據本條規定,行為人的行為雖然在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引起的,其主觀上沒有故意或者過失,即沒有罪過的,不是犯罪。根據刑法理論,這種情況稱為“意外事件”。所謂“意外事件”,是由于不以行為人主觀意志為轉移,行為人無法預料的原因而發生的意外事故。這種意外事件包含了兩種情況:一種是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而發生了損害結果,如自然災害、突發事件及其他行為人無法阻擋的原因造成了損害結果;另一種情況是由于不能預見的原因造成了損害結果,即根據損害結果發生當時的主客觀情況,行為人沒有預見,也不可能預見會發生損害結果。由于行為人主觀上沒有故意或過失,對實際發生的損害結果沒有罪過,不應當負刑事責任,因此,本條規定,由于不能抗拒或者行為人不能預見的原因造成損害結果的行為,不是犯罪。這樣規定充分體現了我國刑法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

                所謂“不可抗拒”是指不以行為人的意志為轉移,行為人無法阻擋或控制損害結果的發生。如由于某種機械力量的撞擊、自然災害的阻擋、突發病的影響等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使其無法避免損害結果的發生。“不能預見”是指根據行為人的主觀情況和發生損害結果當時的客觀情況,行為人不具有能夠預見的條件和能力,損害結果的發生完全出乎行為人的意料之外。

                實務指南

                陳興良:意外事件致人死亡行為之定性研究

                我國《刑法》第16條規定: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我國早期的刑法教科書將刑法的這一規定稱為意外事件。①(①參見高銘暄主編:《刑法學》,154-155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此后,我國學者姜偉指出:不可抗力的行為人往往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將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只是無法避免。對這種意料之中的事件稱為意外事件顯然是不貼切的。其實,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雖可以統稱為無罪過事件,但應該分別加以說明。應該說,這一論述是言之有理的,后來成為我國刑法學界的通說?,F在,我國刑法教科書大多將意外事件與不可抗力通稱為無罪過事件。

                在我國刑法理論上,故意或者過失是犯罪成立的主觀要件,把無罪過事件作為不具有故意或者過失因而不構成犯罪的排除事由,從正反兩個方面確認了我國刑法中的罪過原則。這一結論,從《刑法》第16條關于無罪過事件的規定來看,是具有法律根據的。然而,從法理上來看,這一結論尚存在可推敲之處。我認為,意外事件是一個不存在故意或者過失的問題,屬于罪責的消極要件。但不可抗力并不是一個主觀的問題,而是不存在行為的問題,屬于罪體的消極要件。因此,意外事件應在罪責中討論,不可抗力則應在罪體中討論。在此,我主要討論意外事件,對于不可抗力偶爾涉及。

                意外事件是由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因而在理解意外事件的時候,關鍵是要正確地界定不能預見的原因。這里的不能預見是指沒有預見,并且不可能預見。其中,沒有預見是結果,不可能預見是原因。因此,在一個具體案件中首先應當査明是否預見,如果已經預見到危害結果的發生,那就可能構成故意或者過于自信的過失,而不可能是意外事件。在確認沒有預見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是否能夠預見,如果確實不能預見,就構成意外事件。如果能夠預見,則構成疏忽大意的過失。在我國刑法理論上,一般將不能預見的原因分為以下情形(1)突發性的自然災害、技術故障,如司機照章行車,至人行過道處踩剎車減速停車,但剎車因故障突然失靈釀成重大事故;(2)被害方的過錯行為,如被害人違反交通規則,騎自行車時搭機械車輛蹬坡,以致發生交通事故;(3)人體內部的潛在性疾病,如患有嚴重腦血管病的人與他人爭吵、推揉,因氣憤、激動致腦血管破裂,發生死亡的結果;(4)日常生活中的偶發事件,如到他人家吃喜酒時誤將他人內室桌上用葡萄酒瓶裝的無水鈉即燒堿當葡萄酒分給同桌客人喝而導致傷亡事故發生。從以上列舉的不能預見的原因來看,如果能夠預見這些情形,是可以避免結果發生的。因此,意外事件純粹是一個主觀上是否具有過失的問題。因此,在罪責的構成要素中討論意外事件是合適的,因為它所涉及的是故意或者過失是否存在的問題。

                案例精選

                《刑事審判參考》第201號案例 朱家平過失致人死亡案

                【摘要】

                如何區分疏忽大意的過失和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與疏忽大意的過失有相似之處,表現在行為人事實上都沒有預見到自己行為的危害結果,客觀上又都發生了危害結果。但是,在意外事件中,行為人是不應當預見、不能夠預見危害結果的發生,而疏忽大意的過失的行為人是應當預見、能夠預見危害結果的發生,只是由于疏忽大意才沒有預見。因此,二者區分的關鍵是判斷行為人是否應當預見、能夠預見。

                朱家平過失致人死亡案

                一、基本案情

                淮陰區檢察院以朱家平犯過失致人死亡罪,向法院提起公訴。

                法院經公開審理查明:被告人朱家平為了拆遷,從拆遷市場購買回來舊磚頭、舊鋼筋、舊樓板交給無建筑資質的于全門建兩層樓房,并吩咐于全門為其節省資金。2004年5月中旬的一天,于全門帶領王頂玉、王頂寶、王玉喜、王桂蓮等人進行施工,在施工過程中,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2004年5月28日下午2時許,當被告人朱家平經于全門同意將兩桶爛泥漿調到二樓廊檐頂部不久,在樓板自重和施工操作等負荷作用下,導致挑梁斷落,致使王頂玉被砸當場死亡;王頂寶被砸傷后搶救無效死亡;王進喜、王桂蓮被砸成輕微傷。經鑒定,該房建造標準很低,泥漿強度為0,主要承重構件構造連接和整體性很差,挑梁不符合現行建筑結構設計規范的有關要求。

                法院認為,朱建設兩層樓房,購買的是舊材料,為了拆遷,吩咐于全門盡量節省,其由于疏忽大意沒有預見到后果發生的可能性,并且親自用吊車將兩大桶爛泥漿吊到二樓,最終導致樓房崩塌,進而致兩死兩傷的后果,被告人主觀上具有疏忽大意的過失,客觀上其行為與兩死兩傷的后果有因果關系,其行為符合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法律特征??紤]到被告人朱家平在整個事故中起次要作用,其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可以免除刑事處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33條、第37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被告人朱家平犯過失致人死亡罪,免于刑事處罰。

                一審宣判后,朱家平未上訴,檢察機關也未抗訴,判決發生法律效力。

                二、主要問題

                如何區分疏忽大意的過失和意外事件?

                三、裁判理由

                在案件審理之中,被告人朱家平及其辯護人均提出,朱家平主觀上無過失、無法預見到死傷后果,系意外事件。但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朱家平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而沒有預見,導致兩人死亡、兩人輕微傷的結果發生,其行為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我們認為,本案的判決是正確的。

                意外事件與疏忽大意的過失有相似之處,表現在行為人事實上都沒有預見到自己行為的危害結果,客觀上又都發生了危害結果。但是,在意外事件中,行為人是不應當預見、不能夠預見危害結果的發生,而疏忽大意的過失的行為人是應當預見、能夠預見危害結果的發生,只是由于疏忽大意才沒有預見。因此,二者區分的關鍵是判斷行為人是否應當預見、能夠預見。

                疏忽大意的過失通常被稱為無認識的過失,行為人沒有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沒有預見并非行為人不能預見危害結果,而是在應當預見的前提下由于疏忽大意才沒有預見,如果行為人小心謹慎、認真負責,那么就會預見到危害結果的發生。因此,有注意能力未盡注意業務是疏忽大意過失的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在司法實踐中,判斷疏忽大意的過失,不是判斷行為人是否疏忽大意,而是判斷行為人是否應當預見、能夠預見,如果應當預見、能夠預見而沒有預見就表明行為人疏忽大意了。

                疏忽大意過失中的注意義務是為一般人所設定的,不需要考慮具體情況。注意義務不僅來源于法律、法令、職務和業務方面的規章制度所確定的義務,而且包括日常生活準則所提出的義務,即“社會生活上必要的注意”。在本案中,朱家平為了拆遷而建房,購買的是舊的建筑材料,委托的是無建房資質的人員,明顯違反了房屋建設一般活動所應遵循的義務,“百年大計、安全第一”,朱家平建房的材料及人員均不符合安全性的要求。

                預見能力因人而異,有高低大小之分,需要進行具體的判斷:(1)判斷的基礎,應當把行為人的智能水平、行為本身的危險性和行為時的客觀環境結合起來。(2)判斷的方法,要堅持從客觀到主觀,把對一般人的注意義務與具體行為人的智能水平結合起來。(3)判斷的標準,應當在考察一般人的預見能力基礎上充分考慮行為人的具體智能情況。詳言之,首先,考察行為人所屬的一般人能否預見結果的發生,其次,再考慮行為人的智能水平是高于一般人還是低于一般人。如果一般人能夠預見,但行為人智能水平低,則不宜認定過失;如果行為人的智能水平不低于一般人,則可以認定過失;如果一般人不能預見,而行為人的智能水平明顯高于一般人,則可以認定為過失。

                在本案中,被告人朱家平購買舊建筑材料,委托無建筑資質的于全門,還囑咐于全門盡量少用水泥以節省資金,同時,在施工過程中沒有采取任何安全防范措施,因此朱家平的建房行為是一種容易導致施工人員傷亡的危險行為。對此,普通人都能夠加以認識,至于朱家平,一方面,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其智能水平不低于普通人,另一方面,由于他平時用自家的吊車幫別人上下樓板,朱家平對建房安全性的認知應高于普通人,所以對自己行為可能導致施工人員傷亡的危險性是完全能夠認識的。

                在客觀歸責方面,盡管是由于樓板自重和施工操作等荷載作用直接導致挑梁斷落,進而發生4人傷亡的危害后果,但是朱家平在建房時違反房屋建設所必需的安全要求,使得房屋安全性極差,是導致挑梁斷落的根本原因。因此,案件中兩人死亡、兩人輕微傷的后果與朱家平的建房行為存在因果關系。

                綜上,朱家平主觀-上有注意義務、預見能力,客觀上傷亡后果與其建房行為有因果關系,因此認定朱家平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是正確的。上海刑事著名律師咨詢

              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的解釋和案例 http://www.jsbrockman.com/zmls/873.html
              以上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果發現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并提交問題、鏈接及權屬信息,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