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新網報道,本應于9月2日召開的區塊鏈盛會被一些有關管理部門(上海中國金融局)叫停。該會議叫停的背后,系監管問題已經對ICO做出了一個判斷,相關法律規范進行文件將于近期通過發放。上海著名刑事律師今天就來為您講解一下相關的問題。
一、什么是ICO?
ICO,英文全稱,即首次共同發行,即首次公開發行(IPO),是貨幣界通過與IPO(IPO)類似的方式,為第一代數字加密貨幣的回報而籌集資金的一種方式。但兩者仍存在巨大差異。簡單地說,IPO是用法定貨幣購買股票;而ICO是將股票或收益權轉換為加密貨幣并公開出售-你購買虛擬貨幣,相當于在沒有“決策權”的情況下購買股票。
二、ICO是如何形成的?
Icos 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13年,但是 Icos 的概念還沒有形成。早期的 ICO 項目被視為眾籌的一種形式,后來被改進為 Icos 的概念。
萬事達卡(MSC)于2013年6月在Bitcointalk論壇上發起了眾籌,共有5000個BTCs被眾籌,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早的ICO項目。從2013年底到2014年,貨幣圈出現了大量ICO項目,其中包括幾個仍活躍的主要貨幣。
2013年12月,未來幣NXT成功企業發起ICO募集,募集21個比特幣,當時中國約為6000美金,NXT發展經濟勢頭得到很好,被稱為市場競爭幣三劍客之一,后來國家競爭力不斷下降,目前NXT位居世界數字進行加密技術資產公司市值排行前50名,約為1億美金左右。
2014年,Bitshares和以太坊相繼推出ICO,將ICO推向高潮。以太坊也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ICO項目。2013年底,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發布了以太坊第一版白皮書;2014年7月,團隊創立以太坊基金會,24日開始《創世紀》預售,歷時42天。共籌集比特幣31531枚,發行以太幣7200萬枚。
2015年以來,隨著以太坊為代表的智能合約區塊鏈平臺的成熟,區塊鏈創業和ICO發行的成本大大降低,ICO幾乎成為區塊鏈創業公司融資的標配。2016年以來,隨著區塊鏈概念的流行,區塊鏈的創業項目開始在中國引起關注,國內也開始出現專門為ICO服務的平臺。生態鏈的成熟反過來又刺激了國內ICO的熱潮。
三、為什么監管機構針對ICO?
8月28日,美國中國證監會發布一些關于謹防ICO騙局的警告。其稱,部分企業聲稱與ICO有關,或者聲稱自己正在不斷進行ICO發行的公司,可能發展存在網絡詐騙。
正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警告的那樣,這些聲稱擁有ICO技術的公司可能存在兩種欺詐可能性:“拉船”和“操縱市場”。
一方面,價格被操縱得像“過山車”,一夜之間暴漲數百倍的財產神話,在吸引投資者進入市場的同時,他們也面臨著崩潰的風險,或者不少人破產。另一方面,資金的大規模吸收破壞了正常的金融生態,吞噬了公眾的財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區塊鏈組織金融活動,繞過正規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的監管,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區塊鏈從事金融活動,加劇了社會金融秩序的混亂。
此外,缺乏信息披露、受托人對基金募集和使用缺乏監督、未能向投資者提供適當的提示等,容易導致基金失敗和資金流失。
從2012年到2016年的4年間,ICO 融資的復合增長率達到547% ,今年上半年,國內 ICO 融資額超過26億元人民幣,參與人數達到200萬人。此時,對 ICO 進行正式的金融監管迫在眉睫。
四、為什么哈里發國被列為涉嫌非法集資?
據財新報道。央行相關人士研究了大量ICO白皮書,得出結論:90%的ICO項目涉嫌非法集資和主觀故意欺詐。事實上,即使是1%真正為項目投資籌集資金的ico也不到。"
ICO一度被認為通過巧妙地規避了《證券法》和《處置進行非法集資條例》等相關研究內容。經監管工作部門與多位資深法律問題專家分析討論,得出以下結論:ICO僅僅是穿了合法的馬甲,其本質原因就是一種變相非法集資。除此,即使ICO可以自己擺脫非法集資的嫌疑,但也沒有涉及了明顯的合同詐騙。
上海著名刑事律師認為,這意味著ICO將不再被允許公開發布,它們的活動將縮小并轉到地下?,F有的ICO項目由交易平臺本身消化。同時,按照處置非法集資的職責分工,地方財政局(局)履行監督職能。因此,禁止ICO并非不可能。
玩忽職守罪適用法律時效應如何理 | 形跡可疑被盤查時如實供述了是否 |
明知他人報警而在現場等候是否構 | 盜伐林木罪如何舉證辯護?上海著 |
上海著名刑事律師為您講解盜伐林 | 刑事案件中如何認定口供認定與評 |